針對日益嚴重的抗菌藥物耐藥問題,第68屆世界衛生大會于2015年通過了一份全球行動計劃。該計劃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通過有效的溝通、教育和培訓來提高對抗菌藥物耐藥性問題的認識和理解。隨著更廣泛的抗菌藥物出現耐藥性,世界衛生組織、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2020年5月召開會議,決定將“抗菌藥物”名稱改為 “抗微生物藥物”,將這項運動的重點從抗菌藥物擴大到所有抗微生物藥物,并將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為“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”。2021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時間為11月18日至11月24日,其主題是“擴大認知,遏制耐藥”。

問:抗生素、抗菌藥物、抗微生物藥物有什么區別?
答: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(包括細菌、真菌、放線菌屬)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類物質。
②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,包括各種抗生素、磺胺類、咪唑類、硝基咪唑類、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,不包括抗病毒藥物、抗寄生蟲藥物。
③抗微生物藥物是指殺滅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長或繁殖的藥物,包括抗菌藥物、抗病毒藥物、抗滴蟲原蟲藥物、抗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藥物等,但不包括抗寄生蟲藥物。
問:何為耐藥性?
答:由于各種抗微生物藥物的廣泛使用,各種微生物勢必加強其防御能力,其通過改變自身代謝途徑或產生相應的滅活物質,抵御抗微生物藥物的侵害,從而使微生物對抗微生物藥物產生耐藥性,其對藥物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。微生物的耐藥基因通過轉導、轉化、接合等方式將耐藥性從供體細胞轉移給其他微生物,耐藥微生物越來越多,耐藥程度也越來越嚴重,從而形成高度和多重耐藥性。

問:民眾應該如何做?
答:了解抗微生物藥物合理應用的相關知識。當自身出現鼻塞、流涕等感冒癥狀時,不隨意服用青霉素類、頭孢類等抗微生物藥物進行“消炎”。感冒屬于病毒性感染疾病,有自限性,一般7-10天即可痊愈。應用抗菌藥物去治療感冒屬于典型的無指征用藥。對普通老百姓來說,有不適癥狀及時就醫,遵從醫囑,不擅自使用抗微生物藥物。此外,勤洗手,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;營養均衡,加強運動,增強身體抵抗力,這些都是在保護抗微生物藥物!
問:醫療機構該如何做?
答:醫務人員應嚴格把握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適應癥,不因患者要求使用抗微生物藥物而開具相關處方。針對確有指征使用的患者,根據患者年齡、癥狀體征、可能感染病原菌的種類,選擇合適的藥物,并根據患者疾病輕重、肝腎功能做到個體化給藥,不隨意使用碳青霉烯類、替加環素等高檔藥,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及早停用抗微生物藥物!除此之外,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守WHO手衛生五大指征“兩前三后”:即接觸患者前;進行無菌操作前;接觸病人后;體液暴露后;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,從而切斷多重耐藥菌在患者間的傳播鏈。
